如何在电脑里断片?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

作者:蓬岸 Dr.Quest
知乎文章编号:409559538
创建于:2021-09-12 1:09:07
修改于:2021-09-12 5:13:57


“PC是90年代的LSD”——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们的导师,以滥用迷幻药而被尼克松称为“全美国最危险的人”的Timothy Leary如是说。

一个典型的“演示效果”(Demo effect)

当我接到“断片”这个话题时,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演示聚会——喝多了的软件工程师和新媒体艺术家们在电脑上创建出五颜六色的,如吃了迷幻药般的动态画面。完美了解释上面那句话:不用嗑药,电脑就可以带你嗨。

跟着断片超清醒指南,不迷路

90年代是如此的特别,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让创造视觉奇观的工具变得如此唾手可得。如果说90年代上半叶三维图形还是那些昂贵的,专属于工程和科研领域的工作站电脑的专利,90年代下半叶则是三维图形彻底平民化的时代。

“通用桌面探险”重现了那些关于Unix工作站的想象

这种三维图形的平民化不仅仅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游戏“进入”到三维空间中,同时地图编辑器的出现,也让人们有了不需要专业知识就可以搭建三维场景的机会。

游戏的地图编辑器可以让玩家自行搭建三维场景

而与之对应的,方兴未艾的万维网(WWW)技术也在迫不及待地加入这场视觉奇观的盛宴,Viscape SVR、VRML等网络三维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。

通过Viscape SVR浏览器插件嵌入到网页中的三维空间,场景是由现场观众制作的

但对于更多人来说,他们“网络迷幻”(Cyberdelic)的启蒙老师,是随着MP3音乐的流行而大红大紫的Winamp。1998年的Winamp 2.0加入了音乐可视化插件,让电脑可以根据音乐生成基于分形图像的图案,而这一功能很快被Windows Media Player和iTunes等流行的音乐播放软件依样画葫芦。成为2000年代初各类联欢晚会、演唱会默认的“大屏效果”

蒸汽波之源

作为中国街头时尚(Chinese street fashion)之都,在成都做这样一个展览似乎没有不回应流行文化的理由。幸运的是,无论是蒸汽波(vaporwave)还是Y2K的风潮,都是90年代中后期电脑文化的回音。而相比大多数的蒸汽波场景只是拼贴网上找到的视觉元素,我们有着先天的优势——重现9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环境可以说是我最擅长的事情。

现场观众搭建的三维场景

也因此我的观众可以真的“轻松一下,Windows 98”并无限量生成他们独一无二的蒸汽波素材。

洞穴的预言

这次展出的场地是由新华公园中的海洋馆改建而来的,除了两个大厅之外,所有的部分都是隧道,这也是其名称“洞见·艺术沉浸空间”名字的来源。

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有一个著名的“洞穴寓言”:一群囚犯被囚禁在山洞中,他们被锁链拴住,无法转身看洞外的景象,只能看到投射在岩壁上的影子,这些囚犯把影子当作事实,而如果他们被释放看到外面的事物时,反而会认为影子之外的世界是虚幻的。

洞穴式VR

我们可能会直觉的认为人们都会抗拒成为“洞穴囚犯”,但想象一下电影院的观众们,他们的状态却与洞穴寓言中的囚犯无比相似。而VR技术的终极目标,也似乎正是打造这样一个“洞穴”,有一类大型沉浸式VR装置,就叫做“洞穴式VR”。

现实中的人类就是这样的矛盾体——一方面希望寻求世界的真实,一方面又沉迷于虚幻的光影中。

搭建一个“蒸汽波山洞”

接下来,我们的工作就是,如何在窄窄的“山洞”里,用有限的电脑设备搭建一个“蒸汽波游乐场”,或者至少是一个可以拿来拍照打卡的“景点”。我迅速的画出这样一份草图,用两面半透明幕布在洞穴中围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,投影机的画面由观众可操作的电脑生成,而观众可以从幕布间穿过。

我的手稿

对于展览区域外的人来说,幕布既是拍照的“背景板”,也是展区的“招牌”;而对于区域内的人来说,他们的操作可以显示在屏幕上,亲自参与整个场景的构建。

在最终的呈现中,BurnLab的博文也做了许多重要的决定,比如使用Winamp上最流行的可视化插件MilkDrop和面向初学者的Viscape/VRML构建工具Do 3D作为主要的展示软件。使用绿色的草坪地毯与三维软件中的草坪呼应等等。都为展示的效果增色不少。

展厅里的这件“超级日历牌”也来自BurnLab,我对它有着开放的解释:“时光的拼图”或者暗指像Rolodex旋转名片盒那样出现于电脑时代之前的数据索引装置。

现场观众搭建的三维场景
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的观众也在现场创作了不少有意思的图像。这也是我开始创作专栏古董电脑室的目标之一:我希望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体会到数字媒体创作的乐趣。同时我也期待(其实也正在发生)这些来自计算机历史的文化符号,不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、少数收藏家的谈资和“情怀”,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。